2025 年 6 月 16 日,江苏省应用力学中心 2025 年度检查汇报会暨专家评审会在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科技园顺利召开。本次会议聚焦 “应用力学前沿交叉研究”,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行业关键技术难题,对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 16 项科研项目进行年度进展评审。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,河海大学、中国矿业大学,淮海科技城管委会组成评审组,中国矿业大学科研院相关负责人及项目团队成员共计 30余人参会。
会议概况与议程
会议由江苏省应用力学中心主任马占国主持,强调应用力学研究在深地工程、能源存储、绿色开采等领域的战略意义,要求各项目团队以问题为导向,强化成果转化与学科交叉融合。
评审环节采用 “项目汇报 + 专家质询” 模式,16 个项目负责人围绕 “湍流多相流动力学”“深部岩体力学”“新能源存储与地下空间利用” 等方向展开汇报。项目覆盖压气储能、煤炭流态化开采、氢能存储围岩稳定性、TBM 智能掘进等前沿领域,集中展现了应用力学与矿业工程、能源科学、岩土工程的交叉创新成果。

图为评审专家,主持人和汇报负责人
项目进展与成果亮点
能源存储与地下空间利用
张桂民团队的 “压气储能条件下沉渣空隙演化与盐矿老腔群稳定性研究” 取得突破性进展,构建了双极坐标系下矿柱稳定性判别模型,相关成果发表于《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》《Renewable Energy》等 TOP 期刊,授权发明专利 3 项,并与国家管网集团合作开展盐穴储气库智能化造腔技术开发,合同经费达 148.114 万元。
孟波团队针对 “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地下空间围岩控制”,揭示了长期浸水条件下石膏岩微观结构损伤机制,建立了围岩稳定性预测模型,成果应用于邳州石膏矿储水工业试验,获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(100 万元)与中交集团攻坚项目(105 万元)支持,团队成员获 “煤炭青年科技奖”。
矿产资源绿色开采
蔡承政团队的 “深部煤炭资源流态化开采” 项目构建了热 - 流 - 固 - 损伤多场耦合模型,提出液氮低温致裂强化技术,授权发明专利 5 项,相关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二等奖,团队正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报。
王利军团队聚焦 “湍流多相浮选体系”,建立了考虑界面疏水性的微细颗粒运动模型,修正了湍流条件下颗粒 - 气泡碰撞概率预测公式,误差控制在 10% 以内,成果获江苏省科技二等奖,并承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重点项目(40 万元)。
前沿交叉与技术创新
卢萌盟团队的 “废弃矿硐氢能存储” 项目开发了长时扰动围岩质量等级评价方法,申报发明专利 3 项,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(30 万元),成果为我国氢能地下存储标准制定提供支撑。
李明团队通过 SHPB 试验系统,揭示了高温与爆裂动载耦合下煤岩损伤机制,建立了能量耗散模型,相关论文发表于《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》等期刊,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(48 万元)。
专家评审与建议
评审专家组对项目进展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各团队在理论建模、实验方法、工程应用方面展现出创新性,尤其在 “多场耦合机理研究”“智能监测技术开发”“新能源存储安全控制” 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,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同时,专家建议:
· 加强成果转化导向,推动专利技术与企业需求对接,如陆银龙团队的 “裂隙岩体注浆技术” 可拓展至水利工程;
· 强化跨学科融合,鼓励与人工智能、传感器技术结合,如龚鹏团队的 “巷道围岩动载损伤监测” 可引入机器学习算法;
· 聚焦 “双碳” 目标,深化氢能、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的力学机理研究,如巨峰团队的 “充填体多场耦合效应” 研究需进一步对接工程示范项目。
会议总结与展望
会议指出,2025 年是 “十四五” 规划关键年,应用力学研究需紧密围绕国家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战略,强化 “基础研究 - 技术攻关 - 工程应用” 全链条布局。下一步,江苏省应用力学中心将设立 “交叉创新专项”,支持跨单位联合攻关,推动建立 “应用力学 + 新能源”“应用力学 + 智能建造” 等创新联盟,为长三角地区能源转型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。
此次会议的召开,不仅全面检阅了应用力学领域年度研究进展,更通过专家智慧凝聚了未来研究方向,为提升我国在深部资源开发、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。